中国·维多利亚vic67中国线路检测(股份)有限公司-官方网站
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 网站首页 > 党群工作 > 党风廉政
党风廉政

传承“小家”文化 弘扬时代家风新风尚

发布日期:2022-09-19     信息来源: 公司纪委     作者:王静     浏览数:1349    分享到:

     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,“家文化”作为最核心、最基础的文化也在不断传承、发展。“家风”是家庭的精神内核,无论有无学识、家境富足与否,有了家庭,便会在生活的历练中逐渐形成自家所独有的待人接物、为人处世的习惯与风格,即为家风,而影响家风形成的“标准和尺子”则是“家规家训”。自古以来,无论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、世代书香门第,还是寻常百姓家,都会不断总结持家之道、育子之方,或列入族规形成约定,或作为家族训诫约束后人。纵观民居古建筑,那些篆刻在门楣、照壁上的,不论是对联、古语、训诫,还是格言赞句,很容易让人了解这个家族的信仰与追求,既可律己,亦能警后。
      提起山东曲阜,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老夫子,与之相邻的金乡县便是父亲幼时的故乡,我虽不出生于此,每每被人问起哪里人,也要挺直腰杆无比骄傲地说:山东人,与孔圣人相隔百里!似乎如此一说,儒家学派的思想理论就会浸入骨髓。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和熏陶,山东人自古讲究礼仪谦恭、重视子女教育。父亲说,祖辈们一直生活在金乡,到祖父这一代家境逐渐困顿,却仍举全家之力送他去私塾,使他成了同辈中少有的文化人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自然灾害引发各地饥荒,外出“讨生活”成了一种普遍。弱冠之年,为了能吃饱饭,祖父母毅然挑起扁担背井离乡,压曲的扁担上除了必备的物品,还有幼小的父亲。扁担的颠簸和拼了命的赶路,成了父亲断断续续的回忆。扒火车、趟大河、翻山越岭,一路奔波,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穷困,甩掉饥饿。从山东走到陕西,从韩城又到铜川,辗转多地,祖父在王家河斜井煤矿谋到一份正式工作,成为一名煤矿工人,每月能有稳定的收入,至此结束了颠沛流离、四处谋活的日子,举家落户于此。
      祖母是典型的山东媳妇,打小就被缠了足,三寸金莲走起路来晃晃悠悠,让人很难想象当初她是怎么一步步从山东走到了陕西。她勤俭善良、谦和恭敬、积极乐观,从不与人争执,与祖父生活一辈子也未拌过嘴,对待子女慈爱有加,对待邻里热情友善。整日操持家务、照顾孩子,繁琐而乏味,却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辛与清苦,从未埋怨过背井离乡的陌生与不适,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,东西摆放得井然有序,衣服补了又补,织了再织,即使褪色泛白,也要清洗得干干净净、叠放得整整齐齐。
      祖母还是个热心肠,裁剪缝纫一把好手,街坊四邻都喜欢找她帮忙做个棉衣、缝个大褂,剪裁的手法、匀称的针脚让人赞不绝口。她经常帮邻居照看小孩,浆洗衣物,生活再窘迫也从未拿过别人一分钱,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正因为此,周边的邻居,熟悉的大人、小孩没事儿就会围着她聊天,听她讲老家的故事,请她帮忙调解个家庭纠纷。日子再苦再难,她从无怨言,总能想办法去应对,并将这种情绪默默地传递给身边的人。大荒之年,每次遇到讨饭的人,宁愿自己不吃,也会省出那口饭去接济他们,“要不是实在过不下去,他们也不会出来讨饭”,这些人让她想起了当初的远离、想到了许久未回的故里。穷没啥可怕,重要的是做人心要正、路要行得端,苦日子只要勤奋努力就有盼头。她常说,要不是吃了没文化的亏,她也要找一份像样的工作,祖父肩上的担子就能轻快点,拮据的生活或许会好一点,孩子们应该也能穿上件新衣服。清贫的日子让她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,生活的苦涩却丝毫没有动摇她送四个儿女上学、改变命运的决心。邻居们常常夸赞这家勤劳、善良的山东人,多年后仍能罗列出他们为人处世、善待亲友、与邻友为善的一桩桩事儿。
      祖父母一生都在为家庭、为孩子、为生活拼搏努力,离家的日子越久,归乡之情就越浓,祖父常安慰祖母,等孩子都安稳了、生活再宽裕一点就回山东老家。于是,每一天都成了一种期盼,每一天都承载了新的希望。早上,一缕阳光拼命穿过厚厚的云层,洒下柔柔的光,为这寒冬带来了一丝丝暖意,天地间一如往日平静、安详。谁又能想到,就是这样的一天,毫无征兆的灾难已然到了,就是在那天,祖母再也没有等到平安归来的祖父,却听到了罐笼跌入井底巨大的轰鸣声,听到了响彻矿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,未过花甲之年的祖父再也没能升上井。不久后,祖母突发脑溢血,带着那曾经的约定和对儿孙的眷恋撒手人寰,那个曾经让他们日思夜想的故土终究没能回去,那个落叶归根的期盼终成了一生的遗憾。父亲说,祖父母辛劳一生,一直在为他人着想,终了也没享到儿女的福。
      我问父亲,作为孔孟之乡的后代,难道祖父就没留下些治家的信条、育人的格律?毋庸置疑,答案是否定的。仔细想想,祖父母虽没有将训诫警语刻在门楣上,也没有留下持家过日子的明文信条、格律金句,却将山东人骨血里的淳朴善良、为人处世之道在言传身教中、在日积月累中潜移默化地留给了子孙,这是一种精神的延续,是航标的确立,更是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。
      “家和事兴”,是他们夫妻恩爱、子女孝敬、家庭和睦的持家之本;“待人当善”,是他们温良恭俭、诚敬谦和、忠厚善良的待人方式;“处事需实”,是他们诚心诚意、脚踏实地、不计得失的做事原则;“尚俭戒奢”,是他们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、戒奢宁俭的生活作风。
      如今,我的孩子也已长大,受到家庭影响,她已然知道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明白百善孝为先、诚实做人、勤恳做事,能够辨析善恶、知恩图报,我想这是祖父母善良的影响,是孔孟之乡品德的传承,更是传统家庭文化、优良家风的沿袭。“道德传家十代以上,耕读传家次之,诗书传家又次之,富贵传家不过三代”。不难看出,良好家风才是传承最长久的。时下,面对物欲横流、心浮气躁的环境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,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家庭风气,依然是每个家庭应该致力一生去践行的社会科学。秉持“以德治家、以学兴家、文明立家、忠厚传家”的优良传统,在孝老爱亲上为子女树榜样,在情趣培养上为家庭引方向,保持明德至善的追求,以家风建设带动身边人影响身边事,以千万“小家”建设引领社会“大家”向善向上,将家庭建设与民族发展、社会进步紧密相连,集千人之力量,结万家之智慧,绘就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新画卷。

上一篇:传承勤俭家风 下一篇:爱的传递
XML 地图